徐州市第十九届“创新杯”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
强力助推 主动出击
——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主动交往意识的策略研究
新沂市机关幼儿园 吴兰兰
摘 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与基本保障。然而,很多幼儿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与能力,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处于被动或弱势地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在区域游戏中搭建平台、创造契机,为幼儿的主动交往提供强力助推,促使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先机,主动出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唤醒人际交往的意识,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主动与人建立和谐而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区域游戏;幼儿;主动交往;意识;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中强调:“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在“绝对自由”的环境下,很多性格内向或胆怯的幼儿往往受到忽视,既做不到主动与同伴交往,也等不到同伴主动与他交往。即使是一些性格外向、大胆的幼儿,也可能因为缺乏与人主动交往的意识,而错失与人主动交往的机会。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尝试针对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主动交往意识的策略展开研究与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以游戏为契机,为幼儿的主动交往提供“推力”与“助力”,使幼儿逐渐养成主动交往的意识,形成主动交往的能力。
一、巧妙创设情境,以情境助推,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
对于绝大多数幼儿来说,他们通过日常观察与模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然而,他们往往需要在特点环境或合适时机的“刺激”之下,才能“触动”主动与人交往的“神经”。那么,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不妨为幼儿创设贴近他们生活或符合他们认知的情境,使他们在情境的助推下,唤醒主动交往的意识,激发主动交往的潜能。
例如,在中班幼儿“多彩厨房”的区域游戏中,教师一开始给予了幼儿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食材”,制作“菜肴”。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却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调整了游戏主题,为幼儿创设了更利于他们交流的新情境,并在新情境的助推下,促使幼儿主动开口与人交往。新情境的创设过程如下:教师将“多彩厨房”这个游戏主题改成了“多彩餐厅”,并根据幼儿的意愿,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角色。比如,有的幼儿充当厨师,有的幼儿充当服务员,有的幼儿充当顾客。幼儿在代入角色之后,为了履行角色承载的使命,自然而然地会主动与人展开交流。打个比方:负责扮演服务员的幼儿会主动迎接进门的客人,并询问客人想吃什么食物。同时,负责扮演服务员的幼儿在了解了客人的需求之后,也需要主动来到厨房,将客人的需求转达给厨师。在这一过程中,负责扮演服务员的幼儿在情境的助推之下,实现了与同伴的主动交往。当然,这一情境也能促使扮演其他角色的幼儿与同伴展开主动交往。比如,扮演顾客的幼儿在对于菜品有特殊要求的时候,或者需要加水、换餐、买单等服务的时候,会主动呼唤“服务员”;再比如,厨师在为顾客做菜的时候,发现缺少某种食材,会主动与顾客或服务员沟通,询问顾客能否换一种菜,也会向其他厨师求助,询问对方能否以赠送或交换的方式,为他提供所需的食材……总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使幼儿在情境的助推和角色的加持之下,唤起主动交往的意识,锻炼主动交往的能力。
二、合理投放材料,以材料助推,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
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如果教师无限制地投放游戏的的材料,无条件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则会使幼儿错失很多与人主动交往的机会。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合理把控材料投放的方式、节奏与数量,则能够从不同维度激起幼儿对材料的不同诉求,并以此为契机,促使幼儿产生与人主动交往的需求,从而培养幼儿与人主动交往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在小班幼儿“给大树穿彩衣”的区域游戏中,教师给每个幼儿都分发了一张没有上色的“大树”的简笔画,然后,将幼儿分成两组,给一组的幼儿分发了褐色的画笔,给另外一组幼儿分发了绿色的画笔。面对眼前的“大树”,两组幼儿都犯了难:获得褐色画笔的幼儿只能给大树的树干涂色,无法给大树的树叶涂色,获得绿色画笔的幼儿只能给大树的树叶涂色,无法给大树的树干涂色。此时,为了让自己的“大树”能够穿上“彩衣”,幼儿不得不向另外一组的同伴求助。于是,当幼儿试探性地向同伴问道:“我能用一下你的彩笔吗?”一场主动交往就此开始了。当然,当主动提出请求的幼儿给自己的大树穿上“彩衣”之后,他的行为也会启示和鼓励被请求的幼儿,使他也勇敢地向别人说出“我可以用你的彩笔吗?”或者“我们可以交换彩笔吗?”这句话,开启另一段主动交往的旅程。就这样,幼儿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鼓励,都勇敢迈出了主动与人交往的第一步。由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通过合理把控材料投放的方式、节奏与数量,能够促使幼儿产生与人主动交往的需求,并以此为契机,唤醒幼儿与人主动交往的意识,锻炼幼儿与人主动交往的能力。
三、精心布置任务,以任务助推,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不仅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也要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以此来帮助幼儿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潜力的挖掘与能力的跃迁。因此,教师可以将任务融入到游戏中,使幼儿带着目标与使命参与游戏。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机会,通过任务的巧妙设计,为幼儿提供主动交往的机会与动力,实现对幼儿的助推。
例如,在大班幼儿“捕蝴蝶”的游戏中,教师给每个幼儿发放了一只羽毛球拍,要求幼儿不能用手,只能用羽毛球拍将蝴蝶(气球)捕捉到,并运送到指定的箱子里。一开始,教师并没有给幼儿规定捕捉“蝴蝶”的时间和数量,于是,幼儿可以悠闲地参与游戏,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各种尝试;在游戏的第二环节,教师给幼儿布置了任务:现在,老师要给大家播放《小蝴蝶》这首儿歌。在歌曲结束之前,每位小朋友需要捕捉到三只“蝴蝶”。这个任务对于成人来说十分简单,但是对于肌肉控制力和肢体协调力都比较薄弱的幼儿来说,却具备一定的难度。于是,在任务的驱动下,幼儿有了紧迫感,他们开始开动脑筋,想办法提高捕捉“蝴蝶”的效率。很快,幼儿发现:气球实在是太轻了,自己稍稍一动,它就从球拍上滚下去了。要是有个人能帮自己按着气球或者扶着气球就好了。当幼儿萌生了这个想法,他们就有了与人主动交往的诉求。于是,马上有幼儿向同伴发出请求:“你用你的球拍帮我按着这个气球可以吗?”而同伴也回复道:“好啊,我帮你按,你帮我按,咱们一起捉蝴蝶。”就这样,教师通过精心布置任务,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意愿,并发出了合作的请求。可见,任务是幼儿主动交往的“助推力”,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也能够锻炼幼儿的交际能力。
四、正确看待冲突,以冲突助推,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事,而绝大多数教师对待冲突的态度是:能预防尽量预防,能规避尽量规避,如果还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冲突,教师一定要第一时间“灭火”,帮助幼儿解决冲突。事实上,冲突也是真实的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元素,教师要想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要培养幼儿面对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因此,笔者建议教师能够正视甚至利用区域游戏中的冲突,使幼儿在冲突中学会与人良性沟通,尝试与人主动交往。
例如,小秋千,一直是幼儿园的“稀缺资源”。在小班幼儿第一次集体玩小秋千的时候,教师不仅没有提前规避冲突,反而顺势利用冲突,给幼儿上了一堂重要的人际交往课。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在带领幼儿来到秋千活动场地之后,教师向幼儿强调了玩秋千的注意事项,如玩秋千的时候,双手要握住秋千的绳子,身子坐端正;不玩秋千的时候,不能站得离秋千太近,防止被秋千撞倒,不能推搡、拉拽秋千上的小朋友,防止同伴受伤等等。然后,教师公布了获得秋千的优先享用权的规则:在老师发出口令后,最先跑到秋千旁边的幼儿最先荡秋千。结果,跑得最快的幼儿美滋滋地荡起了秋千,而剩余的幼儿却乱作了一团——为了获得秋千的享用权,有的不断哀求秋千上的小朋友,有的转而向老师求助,还有的直接开始哭闹、打滚。此时,如果教师出面制定规则,维持秩序,必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冲突。然而,这就剥夺了幼儿独立思考的机会与自主社交的权利。于是,教师将解决冲突的机会让给了幼儿,对没有获得秋千享用权的幼儿说道:大家需要尽快商量出一个轮流玩秋千的规则,商量完之后,大家就可以按照规则玩秋千了。于是,为了尽快享受玩秋千的乐趣,幼儿不得不主动开口,与同伴展开交流。有的说:“我们按排队的次序,由矮到高玩秋千行不行?”有的说:“我们再赛跑一次,跑得快的先玩好不好?”还有的说:“让然然(已经在秋千上的小朋友)做决定,她让谁玩,谁就玩,可以吗”……显然,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巧妙利用冲突,为幼儿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助推,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冲突,并由此培养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与能力。
五、开展竞技活动,以竞技助推,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
对于绝大多数幼儿来说,他们不主动与人交往,通常是受到害羞或胆怯的情绪的影响。而在竞技活动中,在紧张、刺激的氛围的烘托之下,以及在好胜心的驱使之下,幼儿会忘记害羞与胆怯,在不自觉之间与同伴展开主动交流。因此,基于主动交往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妨借助竞技活动的平台,为幼儿的主动交往提供契机。
例如,“两人三足”是幼儿园十分常见的体育游戏。如果这只是一个游戏,则难以激起幼儿的胜负欲,幼儿也难以带着紧迫感来研究保持平衡的方法与保持协调的技巧。这样一来,幼儿就错失了主动思考与主动交际的机会,既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养成,也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培养,更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发展。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将体育游戏与竞技比赛相融,则能够使幼儿在好胜心的驱使下,通过观察、思考、试验、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发现运动的规律,探究合作的技巧。而在此过程中,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比如,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向幼儿宣布了游戏的规则:三人一组,团体参赛。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获得“飞毛腿”的称号。在游戏变成了比赛之后,整个活动的气氛就变得紧张而热烈起来,幼儿们都抱着“勇争第一”的决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战术的研究与战略的讨论当中。此时,害羞、胆怯、畏惧等心理都被胜负欲所取代,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跟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交流彼此的经验。就这样,教师充分发挥了竞技的助推作用,促进了幼儿与他人的主动交往。
六、创新游戏评价,以评价助推,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
评价,对于幼儿有着引导、激励、鞭策等多种作用,是区域游戏中的重要环节。在传统幼教理念中,教师往往是评价的唯一主体。然而,在现代幼教理念中,幼儿同样拥有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的权利,跟教师一样,也是评价的主体。那么,基于主动交往意识培养的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不妨借助评价理念的转变,为幼儿的主动交际创造机会,提供助力,使幼儿逐渐提升与人交往的自信心与主动性。
例如,在大班幼儿“装饰新家”的区域游戏中,幼儿采取自由分组的形式,共同完成“新家”的装饰任务。在任务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夸夸我”、“劝劝我”和“帮帮我”三个环节,组织幼儿开展互评活动。显然,在“夸夸我”和“劝劝我”的环节中,是由实施评价的幼儿主动开启话题,跟被评价的幼儿主动展开交际;在“帮帮我”这个环节,则需要被评价的幼儿主动开启话题,请求同伴的帮助。在这三个环节中,所有幼儿都有机会主动与人交往,这对于培养幼儿的交际意识和能力显然大有裨益。比如,多多和乐乐两名幼儿在“帮帮我”这个环节发生了下面的对话:乐乐:“多多,你刚才说我给宠物狗做的衣服太丑了,但是我已经尽力了。你能帮我给它做一件漂亮的衣服吗?”多多:“当然可以!你给我们的新家选择的墙壁的颜色很漂亮,那就你来选颜色,我来帮你做衣服吧!”乐乐:“谢谢你!”很显然,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发挥幼儿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不仅促使幼儿加强了自我反思,也促使幼儿强化了相互交流。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幼儿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自信,为幼儿的主动社交提供了强大助力。
综上所述,《指南》中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区域游戏在培养幼儿主动交往意识中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主动交往意识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与探索,力求切实发挥游戏的独特价值,为幼儿的主动交往提供“推力”与“助力”,使幼儿学会主动与人建立和谐而健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余华娟.步步推进 频频互动——在区域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主动交往意识的“六步”推进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112-113.
[2]唐建芬.初探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交往的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03):152.
[3]杨靓. 幼儿社交退缩行为游戏干预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张恋. 基于角色游戏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8.
[5]杨蕾. 体育游戏对中班不受欢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黄金玲